
10月30日,形如木棉绽放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通航,这座被誉为“羊城花冠”的世界级航空枢纽,以多项突破性建造技术刷新行业纪录。机场建设领航者——中建三局在建设中集成40余项尖端科技,实现从“建造”到“智造”的跨越,展现了中国建造的硬核实力。
基建“国家队”展现硬核实力
面对全国最大体量不锈钢连续焊接屋面、首例网架结构拉索幕墙以及首例大跨度空腔框架梁等建造难题,承建方中建三局统筹数百家分包单位,组织6000余名建设者,投入超千台大型设备,以行业领先的建造技术攻坚克难。
中建三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乐俊表示:“我们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通过精益建造与智慧建造的深度融合,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实践经验。”项目建设采用“法人管项目”模式,由局级指挥部直接统筹,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协调三家土建单位及四家专业公司协同作战;总承包管理阶段打破传统工区壁垒,建立横向建造部与纵向专业组的矩阵式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千日内高品质交付。
数字孪生让机场建设开启“上帝视角”
在施工队进场前,这座航站楼已在数字世界里完成“预建”。
项目技术团队运用BIM技术构建与实体完全对应的数字模型,实现“虚实结合、动态调控”的智慧建造新模式。“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我们提前预演所有施工环节,当实体建设启动时如同时光回溯,工人们仿佛在重演一出早已排练纯熟的话剧。”技术总工介绍。
这种“先试后建”的模式在攻克双曲面屋面难题时尤为关键。技术团队在虚拟空间进行上百次拼接演练,最终实现18万平方米三维变曲率天花吊顶的毫米级误差控制。机电系统依托BIM进行一体化设计,确保22800冷吨的空调系统精准对接,管线排布零碰撞。
智能建造给每个构件植入“身份证”
航站楼钢网架的构建高达16万件,面对精密安装难题,项目创新研发基于有源芯片的智能分拣平台。“每根杆件植入RFID芯片,相当于拥有专属身份证。”钢构负责人表示,这套系统实现构件生产、编码、运输与安装的全流程可追溯管理,使安装效率提升3倍。在焊接全国最大体量不锈钢屋面时,项目投入600名持证焊工,开发焊缝管理程序,对35万道焊缝实行“基层处理100%停检、成品100%举牌验收、数据100%建档”的精准管控,并引入连续自动焊机完成31.19万平方米屋面的无缝焊接。
航站楼分布的18个形如“花冠”的支撑结构成为技术攻坚的缩影,建设者形象地称其为“花冠柱”。这些单重600吨的弯扭构件造型复杂,技术团队首创“Rhino+TEKLA”多软件协同方案,自主研发智能建模软件,创新采用三维扫描与虚拟预拼装技术,将加工误差严格控制在2毫米内。南立面幕墙施工技术也是全国首创。面对单根预拉力高达100吨的4300米拉索体系,团队研制精密张拉方案,并创新植入18根内置传感器的“智慧索”,实现幕墙体系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
据悉,该项目研发的31项专利将应用于后续工程,其BIM技术应用荣获2025年度buildingSMART国际大奖。
采写:南方+记者 刘倩
摄影:南方+记者 石磊
通讯员:蒋添钰 陈慧敏
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出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