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框架体系,形成了以政府部门为引领,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为核心,其他多种主体为支撑的发展模式,与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相比较,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未来,科技金融将在重构“制度—资本—技术”关系中继续扮演关键的“加速器”角色,需要着眼于战略协同、资本赋能、技术支撑,推动政策、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实现从制度创新到范式定义的转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新阶段的新特点
战略价值更加凸显,科技金融已经从单纯的金融工具上升为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战略。过去科技金融政策并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只是陆续出台了指导科技贷款、创业投资、科技担保、创新基金、科技保险、科创债券等单一产品的支持和引导政策,科技金融的工具属性较为明显。随着科技强国和金融强国发展战略提出,我国在科技金融政策层面开始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政策之间的协同与配合。2025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科技金融的总体目标,即到2027年,科技金融体系应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需求更相适应。科技金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战略价值共识,对于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
金融变革步伐加快,科技金融加速向高效率、长周期、全周期、多元化服务支持机制方向转变。科技金融作为一种融合发展的产物,天然存在着科技与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投资回报周期错配、风险管理与创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金融要回报、企业要收益、科研要时间”的矛盾也由此而来。针对上述关键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渐完善,对于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入,政策层面也形成了更为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最为直观的是大幅提升科技金融效率,一方面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赋能加速了金融领域的变革;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优化带来了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2024年末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接近50%,高新技术企业获贷率为55.7%,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此外,随着《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壮大耐心资本”和“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2025年两会期间,“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纷纷出台方案,“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进一步扩大范围,金融资本向更长周期布局、加快覆盖各个创新阶段、产品服务的多元化成为重要趋势。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科技金融领域也迎来了更为深刻的变革和全方位的发展。
技术的量变加速质变,科技金融从围绕不同技术形态支持向创新生态全场景需求支持方向转变。当前,全球已经进入颠覆性技术质变发展的“前夜”。国家数据产权局数据显示,我国作为世界上发明专利有效数最高的国家,截至2024年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经达到475.6万件,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3.3%。伴随着基础研究的底层创新和应用创新同步进行,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和产品迭代速度也变得更快。同时,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也更加多元化、场景创新不断加快,推动更多新产业(300832)、新业态出现。因此,未来的科技金融服务创新面向的是更加系统化的创新体系、创新场景和创新工程,需要构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综合服务生态,通过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协同共振,从“技术要素适配”加速升级为“创新生态赋能”,通过系统性思维重构服务逻辑,以适应颠覆性技术爆发和全场景创新需求。
中国特色的体系构建
在政策层面构建前瞻性、开放性的制度体系。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颠覆性技术预警机制,通过全球论文、专利及投融资数据监测,动态调整政策支持重点;同时,设立“非共识技术创新基金”,为量子计算、合成生物等高风险、长周期领域提供持续性资金支持。推动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推动跨境知识产权互认和联合研发费用税收抵扣,参与6G、自动驾驶、物联网支付等国际前沿技术的标准制定,通过技术规则输出增强全球竞争力。打造国家级科技金融数据中枢,整合专利数据库、产业链图谱及企业征信信息,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市场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在金融层面重塑服务逻辑与风险定价能力。支持金融机构建立“技术成熟度+商业化潜力+社会效益”的复合评估模型,将专利质量、技术扩散能力及ESG贡献等纳入授信标准,提升对科技企业的精准评估和风险管理能力。培育长期、耐心的资本市场,推动创投机构“耐心资本”体系建设,试点“科研里程碑对赌协议”,允许以技术实现进度来替代短期财务回报,促进资本向高风险高潜力领域配置,补充早期科技创新资金短缺的问题。针对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设计“技术特性+场景需求”组合型产品,提供从研发融资、设备更新、供应链金融到知识产权质押等全周期、全链条服务,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技层面打造新型创新共同体。围绕多元化融资与跨界协同推动创新生态建设,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通过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之间的资源,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共同破解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之间的壁垒,为全场景创新提供综合支持。加快突破传统融资模式,支持科技型企业打破分阶段融资局限,探索覆盖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放大、规模化量产的整体融资体系,实现政府、资本市场、产业链与企业自身之间的无缝对接与协同发展。鼓励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设立产业创新基金,通过订单绑定、技术验证等机制,反哺下游中小企业和初创项目,形成良性创新生态圈。
(作者为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政策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出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